记者16日从市政府获悉,《西安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方案》提出目标任务,到2022年,体育人口占全市总人口50%以上,体育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充分发挥体育消费对经济社会的拉动效应。
到2022年体育人口占全市总人口50%以上
《方案》提出目标任务,通过体育消费机制、政策、模式、产品的创新,进一步助力西安市建设体育赛事名城和体育强市。到2022年,体育人口占全市总人口50%以上,有体育消费的人口占到全市总人口的80%以上,体育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体育产业从业者突破5万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突破2.06平方米,全市城镇人口年均体育消费突破2300元,充分发挥体育消费对经济社会的拉动效应。
打造体育消费新名片,完善“体育+”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体育消费从传统消费模式向观赏型、活动型消费模式转变升级。
每年实施1-2个社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
我市将深挖体育消费潜力。开发灞河湿地公园、西安世博园、汉城湖公园、昆明池公园等风光带体育功能的公园,拓展覆盖周边、辐射全市的水陆一体化发展空间新布局。每年实施1-2个社区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
支持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西咸新区、高新区等打造体育生活化示范区。鼓励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等区县(开发区)利用“金角银边”建设社区体育设施,广泛开展社区运动会,打造社区体育消费示范点。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西咸新区、曲江新区、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以足球、电竞、水上运动为核心的体育消费集聚区。将西安阎良石川河极限运动中心打造为户外研学游一体化的体育产业园区。
加快建设丝路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培训基地(西安市体育训练中心),打造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训练中心。落实全民健身“四个一”工程建设,促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档升级,增加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管理投入,推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体育设施,进一步拓展体育消费空间。
同时,释放体育赛事活力。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体育赛事市场协同机制。2021年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达到80场以上,2022年达到50场以上。鼓励市场主体参与赛事组织、赞助和服务,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持续放大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西安马拉松赛等精品赛事品牌效应。
重点打造一批持续性强、影响力大的“草根赛事”“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和“小而精”网红体育赛事IP,放大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效应,繁荣民间体育赛事消费市场。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每年安排资金用于支持体育赛事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积极吸收国内外优质体育赛事、体育服务资源落户西安,引进1-2个知名体育组织或企业落户西安。
提升体育惠民服务水平。重点打造伞塔路“全民健身惠民中心”,并发挥其引领作用,在全市各区县(开发区)建设一批全民健身惠民中心示范点。每年安排资金用于发放惠民体育消费电子券,培育体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热点。
新建全民健身绿道达到200公里
我市将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深化体教融合,以青少年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为抓手,带动校园体育消费增长。
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体育教练员和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开展体育服务。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每年举办各类公开赛事500场以上。开展青少年三跳、田径、足球、篮球、排球、游泳、武术、健身操、啦啦操等项目校级联赛;将高校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等校内赛事升级为高校之间的联赛;支持学校引进射箭、射击、击剑、冰雪等运动项目并通过系列赛事加强推广;联合教育部门推出“活力大课间”主题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兴趣,辅助降低中小学生近视率及肥胖率。
以文旅为依托,丰富体育消费内容。支持以各精品赛事、体育场馆等为平台,研发西安体育文创产品,放大“十四运”效应。支持浐灞生态区、长安区开辟体育研学、体育夏令营等中小学生体育旅游线路;配合“三河一山”生态绿廊建设,新建全民健身绿道达到200公里,将渭河西安段沿岸全民健身长廊、灞河右岸滨水景观带等“三河一山”重点项目打造为体育休闲消费新场景。
以翠华山登山节、冰雪运动等为抓手,打造翠华山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以“城市立方体育文化综合体”为典型,着力打造“幸福林带”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建设集运动健身、体验旅游、田园康养于一体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促进体育赋能乡村振兴。开展“西安市体育消费博览会”等体育文化会展活动。
完善体医融合模式,丰富体育民生内涵。以体育干预带动健康消费发展。持续开展运动处方师培训工作。支持运动康复医院建设,鼓励大型综合医院增设运动康复科室。
开展“西安运动大使”“运动型家庭”海选活动
《方案》提出,加快体育消费产品创新升级。研发智慧体育产品。在浐灞生态区、经开区、国际港务区建设智慧体育示范园、智慧场馆、智慧健身步道、光影步道等试点。支持“体育+科技”新业态,鼓励企业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发展智能穿戴设备(体育领域相关)研发制造。
紧抓电竞产业迅猛发展势头,创新发展电子竞技等线上体育消费产业,鼓励基于平台搭载手机应用程序、公众号等互联网小程序,支持企业借助平台实现体育产品、体育培训等互联网交易,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育服务模式,拓宽体育产业业务及渠道,助力“智慧西安”建设。
鼓励市属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紧密合作,建立体育产业研发基地。
在运动产品研发、体育智库服务、体育人才培养、体育技术支持等方面打出西安招牌。重点支持阎良区以航空工业为基础,开发航模产品、发展航模制造业,打造阎良特色航模赛事基地,发展中小学体育研学航空模拟器制作等特色项目,鼓励开发利用航空文旅资源,普及航空文化,开展研学旅行、飞行体验、拓展训练等。
创新体育媒体产品,支持媒体运用5G、大数据等技术提升体育赛事转播质量。鼓励体育赛事、培训、健身等行业公司运用抖音、Vlog等自媒体平台将体育与西安历史文化融合,制作古都特色体育短视频或直播内容。
开展“西安运动大使”“运动型家庭”海选活动,运用自媒体进行各类体育线上系列活动,多方位渗透体育用户,扩展用户的边界。
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联盟
优化体育消费环境。将体育产业发展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相结合,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赛事承办、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及其他各类公共体育服务,扩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范围。
全面拉动体育消费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健身休闲消费,重点支持消费引领性强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充分利用蓝田县、周至县、长安区、鄠邑区等区县(开发区)的地域、山水、生态、人文、历史等资源优势,发展体育主题民宿、山地户外、水上运动、冰雪项目等特色体育消费业态。
发挥“陕西国际体育之窗”、融创冰雪项目等室内冰雪多功能复合型体育综合体优势,进一步扩大冰雪运动消费规模。持续放大2023年亚足联中国亚洲杯西安赛区、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西安马拉松赛、长安女子半程马拉松赛、丝绸之路拳击争霸赛、国际象棋女子巅峰赛、昆明池国际名校赛艇对抗赛等赛事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一带一路”体育消费双循环快速发展。
同时,加强体育对外交流。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联盟,深化联盟城市间交流合作,打造世界赛事名城,促进体育消费转型升级。
将体育产业用地纳入当地城市发展规划
《方案》明确,成立西安市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推动体育消费试点建设工作。
保障体育用地需求。将体育产业用地纳入当地城市发展规划,统筹安排项目用地计划指标。对符合规划的重大项目、体育特色项目,在分配用地计划指标时予以倾斜。
通过税收减免、专项财政补贴、体育保险等政策,激励国际国内体育人才、企业、赛事、协会组织落地西安,共同打造“一带一路”体育资源聚集高地。通过专项资金、信贷支持、体育基金等方式扶持“专、精、特、新”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壮大。
探索设立西安市体育产业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鼓励企业以冠名、合作、特许、广告等方式赞助体育赛事和运动队。开展体育产业的“政银企”对接,为体育产业企业提供综合性招商和融资服务。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将体育企业纳入支持范围,对申请贷款的体育产业企业进行资信调查,为运营情况好、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体育企业提供担保。以“核心企业1+N”或者“体育企业N+N”模式,搭建体育产业链金融平台,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体育融资新模式。
构建符合西安特色的体育工作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强化各级主体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将西安打造成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典范和标杆。
微信公众号
029-87222500